地址:上海市杨浦区邯郸路220号
联 系 人: 彭老师
手 机:15000890945
电话: 021-33511084
Q Q :
E-mail:fudan.mba@163.com
苏勇教授谈“独角兽”企业|复旦金融资讯
全球创新浪潮下,一批小而新的初创企业,短时间内火速蹿红,深受资本青睐,它们被称为“独角兽”。 尤其在硅谷,“独角兽”企业用来特指新一轮融资时估值超过10亿美元的初创公司。
然而,从2016年初开始,对“独角兽”企业的唱衰络绎不绝。比如最新的一份报告指出,在获得“独角兽”地位的美国私营高科技公司中,近三分之一估值将低于10亿美元,“独角兽”正在缩水。而在互联网创业大潮下,中国的“独角兽”企业又会如何呢?记者与苏勇教授的一席对话,或许可一窥究竟。
“独角兽”是经济领域的“网红”
上海观察:您怎么理解中国的“独角兽”企业,也是按照硅谷的标准来定义吗?
苏 勇(复旦大学东方管理研究院院长,教授):最初,我们直接把硅谷“独角兽”的概念拿来使用,比如说,在中国估值超过10亿人民币的初创企业,就能称为“独角兽”。
它们和硅谷有一些共同点:这些初创企业往往过去不为人所知,忽然一下子冒出来,有点像经济领域、企业领域的“网红”,得到的关注成倍增长,市值和行业地位忽然爆发出来。
如手工艺品电商Etsy、奢侈品电商Gilt、短租平台Airbnb等。而我们市场上耳熟能详的“独角兽”还包括小米科技、大众点评、今日头条等。
上海观察:过去一家企业从白手起家,到慢慢在市场有所耳闻,中间经历了无数考验,仅仅积累口碑就需要较长的时间。但是如今,许多小企业能火速蹿红,是不是与互联网的传播方式有莫大关系?
苏 勇:今天的小企业能火速蹿红,我认为有两方面原因:
其一,互联网经济本身就有一种放大效应,无论是普通的事件还是人物,借助互联网,一下子就人尽皆知,消息被放大了。经济领域同样如此,一些借助互联网的商业模式、营销模式起来了。比如小米,在推出第一款产品之前,就借助互联网一下子放大自己的品牌形象,当时的消费者还没有享受到小米的产品,就已经知道小米了。这在前互联网时代是难以想象的。所以客观上,互联网平台确实更容易助推今天的“独角兽”企业。
其二,传统成熟的、规模较大的企业,每年有百分之十几的增长已经很好。但是现在的初创企业,一年内如果不增长50%,就会面临被别人竞争掉的危险。为了生存,为了得到投资界的青睐,现在的初创企业都会不断放大影响,迫使自己“超常规”增长,这种模式也更容易催生“独角兽”。
颠覆传统经济学理论
上海观察:在互联网时代,许多初创企业都没有盈利模式,仅仅烧钱就能烧出影响力。这种“独角兽”的发展路径究竟合理吗?
苏 勇:初创企业是使出了浑身解数,调动所有资源在拼命开拓市场和占有率。比如早期的滴滴、快滴,依靠补贴快速获取市场用户,烧钱得到了客户流量,而一旦占据了市场,风投就会火速关注,继续给钱让它烧,估值也在影响力中渐渐被抬高。
这种发展路径不能说不对。过去,初创企业多多少少都有过这样的发展阶段,即亏本也要扩大市场占有率。只是这个阶段可能比较短,因为它烧不起。
但是在互联网时代,不盈利的时间段可以被拉得很长,只要你不断有概念,有故事,有眼球效应,吸引得了客户和流量,即使没有盈利模式也能让风投一个接着一个来投。那风投为什么看中你呢?企业估值不断做高以后,有些风投是打算套现的。所以很多互联网公司至今没有盈利,却活得好好的。
但即使如此,企业不盈利的时间也不可能被无限拉长。最终,要么还是找到一种收支平衡的模式,要么就是风投套现后,有后来者接盘,企业面临重组或变革。
上海观察:资本市场越来越复杂的玩法,是不是也在助推这种“先给你画个大饼”的发展模式?
苏 勇:如今的资本市场确实高度复杂,而且越来越灵活,给了初创企业很多机会。技术、产品,一旦和资本结合,什么都有可能。我觉得其中的一大变化还不仅仅是资本的复杂性,而是经济的全球化。现在许多风投和资本是在全球进行项目扫描。中国不少“独角兽”企业,都受到全球资本的青睐,更加助推了“独角兽”的土壤。
我去年去硅谷考察,发现硅谷的“独角兽”基本套路也是一样,把企业估值做高,吸收风投。发展快速总会带出些泡沫,这点不必过于苛求。但是硅谷仍然有不少企业比较踏实,他们的孵化器也在认真做事。每个行业都会有一部分人靠概念炒作短期套利,也总会有一部分人想认真做些什么。然而我们与硅谷的不同之处在于,我们可能玩概念的企业更多点,做实事的少了点。这是我的担忧。
上海观察:所以传统企业的人会心有不平:我做得那么辛苦,而你们整天去给风投讲故事,玩虚的,还活得风生水起。凭什么呢?
苏 勇:互联网经济时代,人们的关注点和传统经济时代不太一样,盈利模式也不太一样。我甚至觉得,互联网会颠覆一些传统经济学的理论。
比如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科斯提出了科斯定理,解释现代企业为什么会形成。科斯定理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关于内部交易和外部交易。他指出,外部交易成本比较高,所以一家企业为了降低交易成本,其发展趋势是不断成立新的部门,最好从原料到成品,所有环节都在一个屋檐下完成。内部交易的模式节省了成本。
但是互联网时代你会发现,一切都可能被颠覆。外部交易说不定比内部交易成本还要低。一家企业,如今只需要做产业链中最有价值、最擅长的一个部分,其他环节都能外包,或许更加省时省力省成本。
今天,企业从生产、组织,到运作都可能发生质的变化。而我们的经济学和管理学理论,还没有完全准备好去分析互联网时代下的种种现象。
脚踏实地的企业家精神没变
上海观察:今天的互联网公司快速崛起,空前增长,但它们往往也会快速衰落。企业寿命越来越短,您对此怎么看?
苏 勇:互联网时代一个明显特点就是“迭代”特别快。哪怕大公司如雅虎,现在市值低迷,面临危机。互联网经济就是动不动冒出一只“独角兽”,靠一个技术和新颖的亮点,就能把其他人快速打败。所以即便是BAT这些巨头仍然如履薄冰,生怕一不小心,失去一个机会就被甩得很远。
我很赞同海尔的张瑞敏说的一句话:没有永远的企业,只有时代的企业。
上海观察:像海尔这样的传统制造业,似乎也在向互联网模式转型。在互联网的东风下,制造业的出路究竟是要恪守自己的工匠精神,还是真的向“独角兽”学习?
苏 勇:海尔做了一个很大的组织变革,提出几个口号:企业平台化,员工创客化,组织小微化。传统大企业的大组织,被重组为一个个小型有活力的组织,员工自己面对市场和顾客。以前企业员工是流水线上的螺丝钉,现在海尔允许员工有空余精力去接外单,去创新,盈利收入与企业分成。每一个流水线和车间都可能变成小微组织,每个员工都可以成为创客,独自面对市场风浪。
上海观察:但这样会不会降低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归属感,甚至是工作时的职业荣誉感?是否会增加管理的难度和风险?对家电,消费者更关心的还是产品的质量、技术的研发,未必关心组织结构怎么变。
苏 勇:你说的对,其中有很多问题值得思考。但不管怎样,这种变革的勇气可嘉。在互联网时代,大而全的企业病越来越凸显出来。连传统的制造业企业都感受到一种危机,觉得如果不变就可能被灭掉。
归根结底,制造业在互联网时代的适应性究竟如何?传统制造业是否也能变成“独角兽”?或者它的一部分变成“独角兽”?我现在还说不好,它是这个时代大家需要讨论的课题。
上海观察:无论时代怎么变,模式怎么变,脚踏实地做事的价值观是颠扑不破的。
苏 勇:阿里巴巴初创时,很多人觉得不可思议,买家和卖家看不到对方,中国人讲眼见为实耳听为虚,但阿里居然把商业模式做出来了。
还比如,我们的外卖行业也诞生了“独角兽”。而外卖绝不是你躲在家里叫人送餐那么简单。它带来大规模就业,也让人与人的交往方式发生变化,让中国人的用餐习惯发生变化,让餐饮管理发生变化。说不定未来,堂吃的客户越来越少,大餐馆越来越少。或者大餐馆将会更加注重社交功能。
小小的外卖,最终可能影响餐饮企业的管理模式,行业的组织和配送方式,甚至影响我们的饮食习惯和文化。
“独角兽”的超前性和新颖性,往往让它成为原有行业的搅局者,搅局者一开始总是充满非议。但它最终改变的是生活方式和价值理念。即使失败,也有价值。
“独角兽”未必都是吹出来的,也未必都前程无量。从本质上说,胸怀远大,脚踏实地,这种企业家精神和价值观在互联网时代依然没有改变,只不过具体实践时,企业的运作方式、经营模式就不一定非要如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