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址:上海市杨浦区邯郸路220号
联 系 人: 彭老师
手 机:15000890945
电话: 021-33511084
Q Q :
E-mail:fudan.mba@163.com
商业模式设计|复旦大学EMBA 微课堂
“商业模式创新的逻辑”为主题的复旦管理前沿论坛近日在江苏苏州拉开帷幕。复旦管院管理科学系王安宇副教授从价值创造、资源整合、价值分配三个角度分享了他对商业模式创新的看法。在之后的圆桌对话中,嘉宾分别从各自熟悉的大数据、人工智能、孵化投资等领域分享了心得。一起来看精彩论坛——
商业模式设计与创新的三个关键词
- 主题演讲 -
王安宇副教授首先讨论了“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的关系。他用“硅谷悖论”等现象提醒听众,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商业模式的重要性日益提升,甚至卓越的技术能力和产品质量也不能保证企业持续盈利,商业实践进入一种更加复杂的状态,正如德鲁克所说“当今企业之间的竞争,不再是简单的产品竞争,而是商业模式的竞争。”
所以,王安宇副教授建议企业家应该基于技术创新成果设计有效的商业模式。他给出了企业商业模式设计与创新的三个关键词并进行了详细阐述。
第一,价值创新与创造。价值创造是商业模式设计与创新的出发点。也就是针对目标顾客的需求和困扰,企业借助自身资源禀赋,有时还需要整合外部资源,设计一种有效解决方案(产品或服务)。先创造顾客价值,然后才能创造企业价值。
在这个问题上,企业家应该关注自己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与目标顾客需求和痛点之间的匹配度,保证自己所提供的价值主张正是目标客户所需要的。“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因创业者高估了自己对目标顾客痛点和需求的理解而导致创业失败的例子”。
第二,资源审视与整合。不仅需要考虑企业价值主张与目标客户需求之间的匹配度,还需要考虑企业自身的资源和能力对价值主张的支撑性。也就是需要企业家审视自身所具备的资源与能力是否足够支撑所许诺的价值主张。
忽视该问题所导致的创业失败例子也有很多。许多创业者往往会沉醉于自己所设计价值主张的“精妙”和“有效”,却对自身资源能力的支撑性视而不见。当然,目前商业实践进入所谓的价值共创时代,许多竞争不再是“你”“我”之间的竞争,而是“你们”与“我们”之间的较量。在此背景下,许多企业非常重视自身商业模式的开放性,纷纷设计相应的机制,构建价值网,有效整合企业内外部资源,共同为顾客提供有效解决方案。
第三,价值分配方案设计。既然商业价值往往需要由多个利益相关者一起创造,那么,主导企业应该设计有效价值分配方案,体现“参与约束”和“激励相容”原则,让各利益相关者都能够从所设计的商业模式中得到好处。“只有这样,你所设计的商业模式才能众人拾柴火焰高”。
建立在信息不对称甚至欺骗基础上的商业模式是不会长久的。随着博弈次数的增加和新兴技术的普及,不少信息在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不对称程度会日益降低。只有那些为顾客、利益相关者和企业自身真切创造价值的商业模式是可持续的。
“
技术一直在变化,商业实践也在不断更新,但商业本质没变。拥抱新技术、创造新价值、探索新实践。在此过程中,重视商业本质。
具体表现为,在设计或创新商业模式时,我们需要问自己的三个问题:所提供的价值主张是否与目标顾客的需求相匹配?所拥有的资源和能力能否足以支撑我们许诺的价值主张?所制定的价值分配方案是否让各个利益相关方都能从中得到了好处?
”
人工智能大时代的商业有什么不同
- 圆桌对话 -
在随后王安宇副教授主持的圆桌对话中,思必驰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兼CEO、论坛合作伙伴苏州工业园区人工智能产业协会首任会长高始兴先生,微软大数据市场经理、复旦-港大IMBA项目校友林默先生,小马创业村创始人、铂泉资本管理合伙人、复旦MBA项目校友马俊杰先生分别从大数据、人工智能、孵化投资等方面谈了自己的思考。
高始兴先生从十几年的创业经验出发,提出创业者不仅要有满腔热情,还要有应对压力的能力;要有对产业的洞察,还要有对人性的理解。
“
当人工智能大生态来临,越来越加速的时候,我相信新的商业模式会颠覆整个行业,越来越多技术型公司完全依赖于技术,没有商业化的落地或者创新就会倒闭。
创业是修炼的过程,这里面有很多坎儿,包括我现在看项目也好,在新的业务也好,必须得有决心。对创业者而言,决心、胸怀、决断力是非常关键的艺术。
”
林默校友的分享则主要讲述了技术的应用。他认为为技术寻找应用场景,不仅是技术人员的责任,更是管理者的责任。
“
这两年大家看到一些新的名词: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我认为这个趋势就是两个部分:第一个部分叫联系,最早互联网技术一开始出现的时候,一个网站就是最早地把一个企业和最终的用户联系在一起。第二个部分是社交网络,无论是Facebook也好,无论是微信、微博也好,它是把人与人之间联系在一起。
人工智能会给大家带来很大的改变。人工智能其实是机器学习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深度学习,深度学习是模仿我们大脑思维的方式。
”
马俊杰校友认为,要在一个产业链上精耕细作,并且当现有的管理体制中可能会对某些创新不利时,就要出钱或者出特殊政策来鼓励内部员工进行边缘业务、新兴业务的探索。另外,在投资界,对孵化器的发展,他给出了“围绕着垂直产业去做整体的布局”的建议。
“
现在上海挂“孵化器”名字的企业大概有将近两千家,今年和明年我觉得是大浪淘沙的过程,还是要看核心竞争力,也就是商业价值在哪里。
我们成立了小马创业村帮助我们所投的项目去提升成功率,基本上每年超过六七千的项目,百里挑一,选几十个项目去做投资。从去年开始,我们一直在往人工智能方向去看。